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龙胜各族自治县:纵览十年跨越 踔厉再建新功
发表时间:2022-10-13    来源:桂林文明网

▲小小罗汉果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刘胜 摄

 ▲吉福思罗汉果加工基地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范。 潘志祥 摄
 ▲长发科技馆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 韦吉阳 摄
▲龙城高速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 韦吉阳 摄

▲龙胜金坑晨雾美景。 黄流军 摄

  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9319名群众搬出大山,摆脱贫困千年梦圆;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

  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2.55%,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十年砥砺奋进,龙胜实现精彩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聚焦脱贫攻坚、全域旅游、有机产业“三大工程”和乡村振兴、工业振兴、文旅振兴“三大振兴”,努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呵护绿水青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这十年,龙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今日的龙胜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生态环境更美好,绿水青山正成为龙胜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家在龙胜的王女士高兴地说。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龙胜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年,龙胜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长期以来,龙胜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禁伐阔叶林、河道禁挖沙、禁止新批新建水电站及县城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节水灌溉、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矿山恢复治理等生态建设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行动,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顺利通过自治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值考核。2012年以来,共完成造林25.99万亩,义务植树496.3万株,实施生态公益林107.4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8.61%上升到2022年的82.55%,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连年排名桂林市前列。

  在多年的探索中,龙胜创新开创了“生态+旅游”的“龙胜模式”,让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龙胜探索出以公司运营,贫困户以土地、住房、民俗歌舞技能等资源入股分红的“大寨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共同发展旅游。每年,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村民都可以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年终分红,每户少的有1万多元,多的达6万多元。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各族人民共享“幸福果” 

  全县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1.9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6.15亿元,突破60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6.8%。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0%、4.7%、8.1%,三产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0908元增长到2021年的47335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8%。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21.6:27.9:50.5发展到2021年的23.7:21.9:54.4,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龙胜已经“全面开花”。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中,龙胜2016—2019年度连续四个年排名位于全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前四名,其中2017、2018年度被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

  抓好产业规划布局。龙胜坚持“以短养长、长中短结合”,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精准产业定位。重点抓好油茶、茶叶和旅游等产业发展。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全面打造“百千万”油茶示范带。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龙胜生态旅游大环线为引领,全力打造龙胜全域旅游大景区、大公园。

  利用龙胜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好“精品农业”之路。积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抓好溯源体系建设和“订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做好农产品的包装,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把龙胜所有农产品纳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包装范畴,提高产品效益。

  通过流转土地,选准优势产业,走具有区域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育电商主体,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冷库建设,解决农产品流通销售等系列难题。

  在蓝天白云、绿树鲜花的点缀下,位于龙胜三门镇的龙广滑石开发有限公司的滑石矿区犹如一座绿色驿站。

  “经过经年累月的环境再造和生态恢复,才有如今的景象。”龙广滑石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

  2022年,龙胜全力强化产业链、强化龙头企业、强化项目,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效益。该县以技改、优化营商环境、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滑石、电力、木材、冶炼、石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2家企业实现上规入统,工业经济增长动能加速积聚。工业集中区建设再提档,上塘现代化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建成投产,拉麻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奋力脱贫攻坚,全县各族人民迎来小康幸福生活 

  龙胜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龙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尽锐出战总攻绝对贫困。

  在瓢里镇上塘村,1100多亩的罗汉果长势良好,果子挂满枝头,乡亲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这是石头地,土层薄,种玉米产量低。后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种罗汉果,不仅土肥起来,大伙儿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摘掉了贫困帽子。”村民陆居权一脸笑容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胜把摆脱贫困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坚持目标聚焦、力量聚合、落实聚力,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笃定滚石上山的意志,抱定战则必胜的信心,向贫困问题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全县4342名干部职工及中央定点帮扶、粤桂帮扶、区市县后盾单位组成的“扶贫主力军”,勇担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闻令而动,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汗泪交织,待贫如亲,共同谱写了壮丽恢弘的龙胜脱贫攻坚赞歌。

  该县还以空前的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多亿元投入到精准扶贫事业中,共硬化和新建通组道路、产业道路1207条1677公里,80%的村民小组通了水泥路;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10457户增收;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促进10949人增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32户9311人;实施危房改造和不稳固住房维修4663座;资助贫困学生21.12万人次;低保救助1.42万人;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五年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全县干部与贫困户携手同心、砥砺前行,59个贫困村、4.5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圆满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16—2020年连续五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成效考核中荣获“综合评价好”的等次,龙胜旅游扶贫经验走进了国际减贫论坛,奏响了砥砺奋进摘去贫困帽子、善作善成奔向小康生活的时代强音,交出了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

  赓续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永续传承 

  今年暑期,位于龙胜县乐江镇江口村的“红色文化体验区”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学员,他们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道路,品尝“忆苦思甜餐”,切身体验红军将士在这里经历的“震撼往事”,探寻“初心”的源头。以这样的形式感受“红色龙胜”,许多体验者表示有“不一样的感觉”。

  “红军岩上像条龙,岩石脚下草丛丛。红军留下好传统,瑶民永远记心中。”“唱支山歌大家听,红军路过我门前。红军过路刻下字,字上刻着保护我瑶民。红军走往岩底过,才有幸福日子到今天。”……  

  近日,在位于龙胜泗水乡周家村的白面瑶寨,身着瑶族服饰的村民载歌载舞,把红军的事迹编成一首首淳朴动人的山歌,吸引了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我们瑶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游客也爱听我们唱。”周家村的瑶族群众龙回娟说。

  龙胜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党的民族政策最早成功实践之地。近年来,龙胜积极推动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投入5亿多元资金,完善红军长征文化遗产廊道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近5000万元,对伟江潘寨、马堤万人界、平等寨江3处红军烈士墓进行修缮保护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成了平熬红军革命烈士集中安葬点;建设了集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万人界长征体验区;实施了平等镇龙坪村红军楼、审敌堂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保护工程;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桥、红军岩进行了维护和修缮。

  如今,这一系列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依托红军长征过龙胜沿线的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优势,人们在领略龙胜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同时,还能重走长征路、体验红军行军艰苦,通过“会说话”的红色遗址遗存、纪念设施等,触摸历史、展望未来,将红色精神植入心灵深处。充满魅力的龙胜也将增添让人耳目一新的“色彩”。

  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龙胜的步伐愈发坚定。龙胜各族群众将铆足“拧劲儿”,争当时代“弄潮儿”,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共舞如椽巨笔,共绘美丽龙胜新图景。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刘健 通讯员韦吉阳 余苏权

责任编辑:陈 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