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以“基层善治”助推“桂林之治”——桂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十年综述
发表时间:2022-10-14    来源:桂林文明网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21“全国最美基层民警”于伍生带领群防群治队伍开展日常巡逻防控工作
▲政法干警深入田间开展基层治理宣传
▲平乐县大塘口迎来柿子大丰收,政法干警走村入户,与村民共话平安
▲政法干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基层治理宣传
建立平安网格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精准防控

 

  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看似“小治理”却关乎“大平安”。

  十年来,“社会管理”一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被“社会治理”所替代。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蕴含着一场变革。社会治理更加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良性互动。尤其在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又提出了新的方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基层治,天下安。十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及时呼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治理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基层善治”助推“桂林之治”。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精细化治理串起“和谐音符”

  在桂林,提起福隆园村,几乎家喻户晓。一是因为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福隆园是唐宋时期游览漓江山水的必经之地,这里汇集了四面八方的商贾,浓缩了桂林的市井文化。二是因为这里曾经混乱的治安环境,杂乱无章的出租房屋、大量的流动人口让这里的治安环境很是复杂混乱。直到2017年,从这一年开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政府成立专项整治小组进驻福隆园,到向福隆园村派出平安书记;从构建智慧网格,到探索出租屋星级管理新模式;从成立村民义务巡防队,到引入物业公司管理……一系列的创新手段和强有力措施,让福隆园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桂林市城中村改造与整治的样板。

  有了福隆园村这个“成功先例”,桂林市各城区其他城中村、无物业小区都相继踏上了“创新治理”的新征程。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城中村成功转型、一个个脏乱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正是十年间桂林市基层社会治理迈入精细化、专业化、网格化管理的有力佐证。

  “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做小社会治理单元,延伸社会治理触角,通过制定责任清单,细化网格强化工作职责,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提升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满意度。”桂林市委政法委相关人士信心满满地向我们介绍近十年来桂林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创新亮点经验。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2015年起,桂林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对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2015年底,市主城区和各县(市)县城所在地基本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如今,全市已初步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立体化防控、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2021年以后,桂林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又有新突破。全市围绕“精、细、准”做实网格治理,创新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12+N”工作体系,精细划分网格6146个、微网格28231个、专属网格138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5904人,整合职能部门资源,为网格授权赋能。2021年以来,网格信息处理率98.63%,较好做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网格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筑牢社区防控、通道查控、社会面管控“三道防线”。

  小网格释放出大能量,细节处的治理串起的是社会和谐的美妙音符。

  从“治理”到“智理” 

  用心守护百姓安全

  灵川县八里街紧邻桂林市区,辖区10多万人口中流动人口占70%以上,治安问题十分突出。“过去的八里街,晚上下班回家提心吊胆;现在的八里街,通宵在外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感谢党,感谢政府,改善了我们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最近几年,桂林市政法机关经常能收到这样由衷的群众反馈。

  近年来,桂林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将八里街作为一个试点,坚决啃下这一块“硬骨头”。灵川县在增加辅警力量、强化路面巡逻防控的同时,向科技要警力。立足大数据创新智慧警务,打造八里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深化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实战警务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强警,安装前端嗅探感知设备,建立警务站、智慧警务室,不断加强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开展“防”“管”“视”“控”信息化工作,实现动态要素静态管控。经过努力,当地警方初步建立了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辖区治安形势实现“三降三升”(警情下降、刑案发案数下降、在逃人员库存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破案率上升、打击处理人数上升)。

  八里街试点成功,“智慧治理”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显现。十年来,桂林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盯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智慧警务建设。在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电信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上,智慧警务显示了巨大能量,使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现行案件侦破、命案积案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七星区是桂林高新区所在地,辖区高新企业、高校、城中村和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桂林市公安局七星分局通过创新构建“一测一察一中心”,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警务等,为基层一线民警量身研发“E察”移动警务系统。自开启移动执法新模式以来,辖区刑事案件类警情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攀升;恭城县委政法委综治中心投资70万元建设母亲河茶江段“天眼”工程,执法人员依靠水上“天眼”可以及时发现非法捕捞、挖沙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迅速采取行动。

  除此之外,近年来,桂林市坚持“规范化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实体化运行”,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压实市域、基层、网格三道防线,构建基层善治体系。围绕“打、防、管、控、治”,建强基层基础,投入1.73亿元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项目验收评估工作并获得中央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建成桂林市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中心,100%完成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全市全部配齐“一村一辅警”,实现“三官一律”高标准配备,推进派出所、司法所“警司合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十年探索,开拓创新,从“治理”到“智理”,百姓心中的安全感得到最贴心的守护。

  以人为本,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长期以来,因为挖泥烧砖,平乐县榕津村某砖厂与一村民产生纠纷。双方都听不进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也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解决。2021年6月,在榕津村“法律明白人”莫时华的积极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榕津某砖厂支付6万元给该村民,双方握手言和。

  榕津村是平乐县推行“法律明白人”举措试点村。2021年以来,该县积极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着力培养一支群众身边的普法队伍,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基层法治人才保障。据介绍,“法律明白人”采取自愿原则,按照村民自荐或者村委会推荐初选对象,报乡镇党委审核后,再报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审定确定并公示,人选大多为村“两委”干部、兼职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师、普法志愿者等。通过学习培训,他们逐步成为乡村治理的“行家里手”。

  2022年8月,全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暨“法律明白人”培养试点工作推进会在平乐县召开,平乐县的先进做法被全面推广。此后,全市各县(市、区)将“三治融合”贯穿乡村运行、治理、互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带动引领农村广大群众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思维习惯,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法治氛围,进而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之“善治”,有序有力地护航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自治固本,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从多年前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到如今乡村大力推行的“法律明白人”制度,十年来,在桂林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征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一个个“城中村”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实现人性化的“蜕变”;一个个“脏乱差”小区在居民携手自治下“向美而生”;一个个乡村群众的琐碎矛盾被“法律明白人”有效调解……老百姓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十年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时代课题。

  基础实,百姓安。回首桂林基层社会治理的十年奋斗历程,对于老百姓而言,一系列创新制度所带来的是心中稳稳的“安全感”。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百姓心中有平安——这,就是更高起点的平安桂林。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张苑 通讯员曹长青 冯莱莱 段彦伊 本版图片由桂林市委政法委提供)

责任编辑:陈 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