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乡村振兴“桂林样本”闪耀最美山水间
发表时间:2023-12-25    来源:桂林日报
▲8月1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的“旱改水”项目稻田里,工人正在操作机器收割稻谷,确保颗粒归仓。近年来,该县把实施土地整治(开垦)及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等项目,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生产能力,助力了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寄托着对桂林人民的深情关怀,也为桂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清晰地指明了方向。两年来,桂林乡村的每一点变化,都记录着全市上下奋斗进取、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的精彩瞬间。
现代农业奏响致富凯歌
产业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如何让丰富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桂林实践的答案是:发展和壮大特色农业,引领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年5—7月,灌阳县灌阳镇的万亩梨园散发着清甜的果香。在2023年的“六月六”尝新节暨雪梨黑李节活动现场,来自该县各乡镇的24家参展企业宣传推介以雪梨为代表的灌阳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2022年底,该县雪梨种植总面积达5.54万亩,总产量15.57万吨,总产值6.23亿元。
七月盛夏,在兴安县,万亩葡萄陆续成熟上市。一串串鲜甜的葡萄不仅甜在顾客的味蕾,也甜在了村民的心头,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果”。兴安县溶江镇五架车村是一个因葡萄而得以发展的村庄,依靠葡萄种植,村民们过上了甜蜜生活,建起了美丽的新农村。2021年,全村176户680人共建有楼房165座,葡萄种植面积1300亩,人均年收入24250元。而这样依靠葡萄种植而致富的村庄,在兴安县还有很多。目前,兴安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5万亩,预计今年产量37万吨,产值超39亿元。
金秋十月,在永福县多个乡村罗汉果棚里,一个个硕大的罗汉果挂在藤蔓上。永福县是全国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加工、出口集散基地。近年来,这里建成了以罗汉果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科技与文化结合、工业与旅游融合的“罗汉果小镇”,培植桂林罗汉果百亿元“甜蜜产业”。
如今,在桂林山水间广阔的乡村大地上,特色产业集群、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电商物流园、冷链物流等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纷纷加快落地建设,传统的绿色田园正在被“现代农业”点亮。
提升和壮大现代农业,要从哪些方面发力?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给出这样的答案:“桂林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品牌化、市场化,打造以粮食、特优水果、蔬菜、优质畜禽、草药、南方高山特色种植等六大产业为重点的百亿元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规划布局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明星品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打造保供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构建产加销对接体系、创建田园综合体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桂林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全年水果产量超千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区前列。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脱贫户(监测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91.19%;龙胜、资源、灌阳三个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4.88%。
随着现代特色农业的大力推进,绿色田园里不断“长”出“希望树”“希望果”,为桂林市乡村振兴带来了无限生机。
特色发展打造知名品牌
“永福罗汉果”“恭城月柿”“全州禾花鱼”“荔浦砂糖桔”……这些响当当的特色产品,成了桂林农业新的地理标志性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秀美的山水是桂林吸引海内外游客独一无二的“招牌”,然而,在桂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众不同的并非只有山水。一直以来,桂林就是广西的“农业大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桂林市农业发展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如今正大步迈向“农业强市”。
2021年以来,桂林市立足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粮食、特优水果、蔬菜、优质畜禽、中草药、南方高山特色种植等 6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坚守粮食安全,依托“桂北粮仓”,打造全国最大米粉产业基地;实施优果工程,加快结构调整,巩固桂林砂糖桔、月柿、金桔等全国第一市地位;实施品牌工程,围绕荔浦芋、罗汉果等29个特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好生态牌、富硒牌、长寿牌,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大大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截至2022年,桂林市已建成4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3个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区前列。灌阳、灵川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灵川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乡村振兴“桂林样本”闪耀在最美山水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美丽的桂林乡村回响。桂林市在实践中、探索中创新、创造了乡村振兴的“桂林样本”,一幅以发展为“底色”的乡村美景已在桂林山水间徐徐展开。
打造“一村一品”,描绘多彩乡村画卷。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和亿元村”名单,桂林市获认定超十亿元镇3个——阳朔县白沙镇(金桔)、荔浦市修仁镇(砂糖桔)、兴安县溶江镇(葡萄);获认定超亿元村4个——永福县龙江乡龙山(罗汉果)、灵川县潭下镇合群村(砂糖桔)、全州县绍水镇柳甲村(砂糖桔)、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葡萄)。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桂林市共有5个镇、8个村分别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和超亿元村”,稳居全区榜首。
构建新模式,激活新动能。2021年以来,桂林市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经营体系,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截至2023年6月,全市培育县级新型经营主体6515家,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1614户。此外,先后派出725名乡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为广大群众产业发展把好“技术关”。
改善人居塑环境,宜居宜游新田园。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村庄越来越美。
2021年以来,桂林市坚持风貌塑形、文化塑魂、城乡融合,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整治。通过一系列的规划与整治,基础设施持续改变、乡风文明不断提升,一幅宜居宜游的桂林山水田园图画,一笔一画被用心绘就。
(记者 秦丽云)
责任编辑:陈 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