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培养爱读书的娃 我们该做些什么?
发表时间:2022-05-07    来源:桂林文明网
 
 (一家书店里,看书的孩子和看手机的大人。苏文娟 摄)
  时下,“全民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不过,记者近日来到本市一些阅读场所,却发现经常上演“孩子看书,家长看手机”的情况。读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在幼年阶段,更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底怎样的陪伴阅读才是最好的,如何在陪伴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呢?

  孩子看书 家长看手机 

  “如果我攒够了零花钱,我想给妈妈买一本《红楼梦》,这样她就能和我一起看书了。”这是8岁女孩菲菲的“心愿”。菲菲喜欢去书店看书,妈妈陪着她一起去。但菲菲发现,每当自己看书时,妈妈就在一旁“刷”手机,有时候自己喊她,她都听不见。菲菲抱怨妈妈不陪自己,但妈妈告诉菲菲,她其实也是在用手机看书,看的是《红楼梦》。但在菲菲看来,妈妈看的就是手机,并没有陪自己看书,所以她想给妈妈买一本可以拿在手里读的《红楼梦》。

  菲菲说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现在的家长很依赖手机,即使是陪伴孩子看书时,眼前可看的书琳琅满目,也不一定能把他们从手机屏幕中“解脱”出来。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记者来到市中心的新华书店。当天,书店的人不算很多,二楼只有一位女性家长带着两个孩子在看书。她叮嘱旁边的儿子不要坐在地上后,就低着头看起了手机。看了一阵子后,又抬头找寻女儿,叮嘱她不要“乱跑”。随后这位家长又开始低头看起了手机。

  在教辅书和儿童读物楼层,孩子比较多,他们或站或蹲,或者干脆坐在地上阅读手中的书本。但旁边的几位男家长,有一位坐在小凳子上看手机,另一位靠在书架旁看手机。

  书店的一处阅读角落座无虚席,有小朋友要家长读书给自己听,也有几位家长低着头,专注自己的手机。在另外一处阅读角落里,几位成年人正在读书,但其中两位正盯着手机,手机下是一本摊开的书。

  在万象城西西弗书店中,类似的情况也在上演。这家书店有专供儿童阅读的空间,一张儿童长沙发上坐了五六个孩子,旁边的书架旁还有站着阅读的孩子。记者留意到,几位家长将孩子安顿好之后,就离开了儿童阅读区,选择一个角落打开了手机,有一位爸爸则站到书店门外刷起了视频。

  陪孩子阅读要“以身作则” 

  对于孩子抱怨父母不好好陪自己读书,也有家长“不服”。市民梁女士说,自己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他看书时不喜欢家长在旁边“指指点点”,而自己也要随时处理工作,所以陪伴孩子阅读时,就会出现“儿子看书,妈看手机”的情况。梁女士还表示,现在看书不一定拘泥于纸质书,其实看电子书也是看书,看社交媒体的文章也是在“阅读”。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主任蒋忠心副教授说,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从儿童早期教育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对孩子的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家长在陪伴孩子阅读这个场景中,最好能以身作则,跟孩子一起读书,而不是一味地玩手机。孩子年龄小,但他们对于父母的观察是敏锐的,你是在陪伴,还是在“抽空”玩手机,孩子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

  此外,有的家长的确是在看文献或者电子书,但在孩子的认知和感受中,这并不是在看“书”。他们理解的“书”,就是可以翻动的纸制品,而不是藏在手机里的东西。家长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狡辩”。

  蒋忠心建议,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是在育儿的哪个方面。蒋忠心解释说,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早期阅读的重点除了“读”,孩子还需要汲取父母在陪伴中给与的关爱和力量。当你放下手机,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支持,感受到这种行动充满力量。

  开拓“阅读耳”“阅读手” 

  让生活和书本碰撞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终身阅读,蒋忠心也认可这一观点。他说,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困惑,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拓展自己,最终走出困境。终身学习的价值就在这里。孩子也可以从阅读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跨越成长中的障碍找到方法。

  如何抓好孩子的早期阅读,从而让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蒋忠心建议,早期阅读要从零岁起步。孩子的早期阅读不仅仅是读实体书,他应该是去“读”大自然、“读”生活,让孩子从身边“读”这个世界。让孩子阅读,就要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家长要更新一个认识,孩子阅读不是拘泥于“安安静静看书”,而是除了“阅读眼”之外,发挥孩子的“阅读耳”、“阅读手”。在早期读物选择中,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可操作性的书,比如可以闻到味道、有触感的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操作和互动,这是更适合低龄孩子阅读的方式。

  同时,家长也不要过于功利,仅仅认为阅读就是要认识多少字。应该让孩子在各种阅读中感受生活情境,让生活情境在书中和画中碰撞和对话,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形成习惯,最终从多方面获取知识,收获“精神食粮”。(记者 苏文娟 文/摄) 

责任编辑:黄 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