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手牵手同心齐步走 桂林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发表时间:2022-09-06    来源:桂林文明网
  桂三高速的开通有助于沿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恭城瑶族自治县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为重点推进农业的提质升级,推动月柿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喜龙村被驻华使节们称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
  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在广西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
  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
  桂林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手牵手,团结奋进,共栽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同心齐步走
  少数民族聚居区高质发展
  2021年9月8日,阳朔县高田镇喜龙村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
  来自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等十国驻华大使、总领事以及其他外交人员,走进喜龙村,实地考察广西民族地区“从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次让驻华使节们印象深刻的桂林之旅。
  喜龙村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干净整洁的村道,富有壮乡民族元素的栋栋小楼,错落有致的“微花园”和“微菜园”,用汉字和壮文书写的“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标语,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举目皆是。
  “这里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通过今天的参观,我感受到了民族地区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都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在发展民族地区方面的伟大成就”……喜龙村壮族群众的美好生活,让驻华使节们频频伸出大拇指点赞,成为展示桂林市民族工作的一扇窗口。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是总书记的重托,也是桂林民族工作始终坚定的方向。
  近年来,桂林市持续落实各项倾斜支持政策,做到政策优先落实、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倾斜,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据统计,2021年,桂林共获各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01万元,带动其他部门及社会资金投入1亿多元,实施项目数百个,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乡村面貌,受益各族群众16万余人。
  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桂林市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古村落、民族医药发展,探索“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发展新模式,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落实政策到田间地头,到带动群众撸起袖子一起干,桂林带动民族地区高质发展,走的是“授人以渔”的创新之路。对此,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的群众感受最深。
  草坪回族乡,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漓江从这里蜿蜒流过,全乡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绮丽。
  近年来,桂林立足草坪回族乡的丰富旅游资源,以“举发展旗、打民族牌、走特色路”为发展定位,让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雁山区按照“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业变景点”的思路,依托“大美漓江”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了草坪回族乡碧岩竹海休闲区、农家果蔬采摘区等六大主题区;开辟了大田红柿、潜经千亩甜竹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新格局。在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雁山区还着力提升草坪回族乡的基础设施,整合多方资金累计在草坪回族乡投资3.5亿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旅游服务环境。
  不断优化的宜居宜游环境,为草坪回族乡带来发展生机。
  对于村里的变化,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回族脱贫户白元林深有感触:“村里建起了绿道、民族广场、绕村道路,村里的房屋按照桂北民居风格进行了整体风貌提升,村庄整洁,环境改善,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白元林当上了筏工,平时在家里做农活,轮到他当班开筏的日子就到码头上班,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族群众吴啟春在村口经营了一家漓江特色餐馆。经过多年认真经营,吴啟春的餐馆客源稳定,生意红火。“草坪回族乡的旅游规划做得好,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好,我这个餐馆一年挣得不少。”吴啟春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是桂林民族工作的初衷。
  一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以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紧扣“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四大定位,依托民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大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持续推动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医药发展等融入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建设,形成民族特色康旅产业;推动刘三姐、龙胜梯田等民族特色文化融入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建设,形成民族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恭城油茶、瑶族服饰等国家非遗民族美食、手工艺品融入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形成民族特色商品产业。为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各族人民,带领民族地区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永福县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康养、民族医药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龙胜各族自治县获评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恭城瑶族自治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九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石山底屯被列入广西2021年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发展试点。截至目前,桂林市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分布在桂林13个县(市、区)。同心齐步走,民族聚居区真正实现了高质发展。
互嵌式发展
  桂北大地刮起“最炫民族风”
  近年来,桂林市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局面。
  “我来桂林这么多年,总是被温暖包围着。党的政策‘亚克西’!象山区‘亚克西’!” 在象山区环城西二路的热合曼美食城,约麦尔·热合曼感慨地说。
  2002年,热合曼来桂林创业,一晃已经20年。20年中,热合曼得到了象山区各种政策扶持,党员干部也会常常来到他家,倾听他遇到的麻烦事,并帮他纾困解忧。热合曼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位家族同胞也纷纷跟随他的脚步,来到桂林扎根、安家,并由衷地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
  “哈密瓜”遇上“桂林山水”,“异乡人”变成“故乡人”,得益于桂林近年来实施的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
  象山区以党建筑牢民族团结根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党委(党组)议事日程、纳入部门常规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纳入督查巡察、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互嵌式发展”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象山区共筹资3000余万元改造民族里等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的无物业小区,累计协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租赁房屋295人次,免费健康体检5000人次,举办就业培训360人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解决入学入园学位96个。
  2021年,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启动了一站式服务管理,开创了“一四五四”工作法。通过成立“一中心”,创建“四机制”,打造“五个站”,实现“四个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法、统战、公安、民宗等部门推动落实,人社、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协调发力”的民族工作格局。
  在此基础上,桂林市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创新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8个县区设立服务站,形成“以服务促管理,以真情促融合”的工作模式,全面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用服务聚民心,以真情促“三交”,不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从象山区一个城区的“点”,到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的“面”,桂林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民族团结工作触角正延伸到社会最细微的“毛细血管”。 
  截至目前,桂林累计设立社区民族团结之家76个、街道民族事务咨询服务窗口78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党支部3个;推出就业、就学、医疗、社保、培训等便民举措20余条,使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享受与市民均等化待遇,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族群众“安心、开心、放心、舒心”。
  互荣互生,相互守望。当漓水碧波上刮起“最炫民族风”,桂林540万各族群众心里也泛起了阵阵涟漪与暖意。全市各族人民把民族团结扎根于心、见诸行动,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应对自然灾害、创建全国文明城、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实现三大振兴战略等方面携手同行,团结互助。据统计,桂林先后有2名模范个人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3名维吾尔族同胞荣获“2020年度桂林市见义勇为先进群体”荣誉表彰。 
  一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等媒体聚焦报道桂林民族工作。桂林民族工作“一站式服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国家部委、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并要求总结推广“桂林经验”。新疆、湖南、贵州等省区调研组多次赴桂林学习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经验,并给予高度赞誉。
  同心不以山海为远,同德方能生死与共,同行必将共创复兴。在桂林缱绻山水画卷中,全市各族群众同心同德、携手同行,民族团结和谐之花绚丽绽放,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 孙敏)
责任编辑:黄 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