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委宣传部 桂林市文明办 主办

广西龙胜:“三治融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
发表时间:2022-06-01    来源:桂林文明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龙胜各族自治县立足各民族团结优势,树立“抓民族团结进步就是抓社会和谐”的意识,通过打好“三治融合”组合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1年12月7日,全区民族地区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龙胜召开,龙胜群众安全感和执法工作满意度处于全区前列。

  一、发挥群众主体,村民自治立新风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离不开公众参与。龙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用好村规民约,建好服务队伍,用好积分制度,激发村民自治新活力 。

  一是用好村规民约,建设文明乡风。组织引导村“两委”干部、寨老、老党员、红白事主管等建立“四会”自治组织,每个组织设立1名会长,成员数量3-5名不等。在全县119个行政村建立“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通过组织群众代表召开会议,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将禁止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打牌赌博、盲目攀比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让群众日常生活习惯有规可循,从“要我为”的强制性被动,转化为“我要为”的主观自觉。在龙脊镇金竹壮寨,随时可见无人值守售卖的特产整齐摆在各家货架上,特产明码标价,游人自行扫码付款后就可以带走,民宿也不锁门,可以自由参观,淳朴民风成为美丽金竹最动人的风景。

  二是建好服务队伍 ,树立文明新风。结合少数民族特点, 以寨老、党员代表为主体,构建“多语”乡村文明“ 服务队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做好文明劝导工作。“线上”即通过QQ群、微信群等向群众推送、实时发布信息,宣传乡风文明、村规民约、疫情防控知识等;“线下”即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海报、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结合村村通大喇叭开展宣传。同时,服务队深入各乡(镇)大街小巷、村屯对高价彩礼、封建迷信、人情攀比、矛盾纠纷等现象进行劝导,通过引导群众不违规操办酒席,减少聚集性活动,群众普遍认为负担轻了、感情亲了;礼钱少了、礼仪来了,形成了好风气、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用好积分制度,传播文明风尚。全县探索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对村里孝亲敬老、家庭和谐、庭院整洁、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等进行典型宣传和积分。比如,伟江乡甘甲村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村民可持积分卡,按照1分兑换1元的标准,在文明实践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资,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积分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综合治理、特殊贡献、民主管理8个方面内容,按照参与度进行积分排名,根据积分积累情况优先申请房屋风貌改造、“以奖代补”、“四微建设”项目实施,并在村级“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优先推选。

  二、合理综合施策,依法治理促新风

  乡村治理要以法治为根本要求,以法律作为规范乡村所有主体行为的准绳。龙胜积极引导村民依法办事,健全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让法律“走”进村,纠纷不出村,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实行“网格管理”治理模式。推行“一村一法官”“一村多网格”“一村常走访”和“一乡一调解委员会”机制,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目前,全县划分为136个网格,由村干兼任网格员,选派126名法官进驻乡村,共建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2个。以前,龙脊镇的平安村并不平安,曾一度是全县有名的“老大难”村,群众生活贫困村、旅游秩序混乱、上访和矛盾重点村。自从龙脊镇平安村推行“组长田制”后,实现了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让矛盾纠纷不出组、不出村,使村民得到实惠、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矛盾纠纷冰释无踪。

  二是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全县196支各民族民间业余文艺队,通过龙脊梯田文化节、瑶族晒衣节、苗族跳香节、侗族侗年节等87个重要民族节庆,把各类法律法规融入各民族山歌、多耶、戏剧等开展移风易俗文艺宣传。大力开展法治宣传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等“八进”活动,结合“问计于民大走访”“平安建设大座谈”“扫黑除恶大夜访”活动及发挥村级“大喇叭”作用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提升了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是推行“以奖代拨”奖励机制。为提高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效率,调动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探索“以奖代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奖补机制。龙胜镇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龙胜镇人民调解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对依法成功调解的纠纷,每件给予200至500元不等的奖励,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矛盾调解的动力。据统计,近年来的矛盾调解成功率均超过了98%。

  三、坚持立破并举,德治引领倡新风

  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自治、法治相互补充。通过注重价值引领,丰富文化载体、树典型立标杆,一幅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乡村德治图景正在铺展开来。

  一是注重价值引领,乡风民风越来越淳。依托全县177个文明实践站(所),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动道德讲堂全覆盖、举办读书活动、讲好龙胜故事。坚持以规促德,制定完善“家风家训”“校风校训”等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如今红事简办的多了,高价彩礼的少了;白事俭办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插秧割禾“打背工”,各民族兄弟之间开展“认老庚”,各民族村寨之间集体出工修路架桥等,成为乡风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丰富文化载体,文化生活越来越美。依托农家书屋、文化楼、鼓楼、民族广场等文化场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食粮”。农耕之余,从人情债、牌桌上、酒席中、迷信里走出的群众,结伴来到农家书屋看看书、读读报;来到文化楼下下棋、唱唱歌;来到民族广场跳跳舞,打锣鼓,让老百姓的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

  三是树典型立标杆,创业劲头越来越足。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织道德模范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引导村民德向善、见贤思齐。各村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活动,利用百姓大舞台常态宣讲人情新风好故事,传播移风易俗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不少群众摆脱游手好闲、混吃混喝的习性,以更加饱满的精气神,立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陈 圣钰